每個人都自成一國。每個國家都值得一遊。

——Julia Cameron

真正的個人風格,是由內而外的散發

有一個歷史悠久的香水品牌。不同於一般買香水「試聞-試噴-買」的過程,當你走進這家香水店鋪,店裡的專家會為客人提供一對一的諮詢服務。

香水專家會先問客人:

「你喜歡白天還是黑夜?」

「你喜歡戶外活動還是在室內看書?」

「你喜歡引人注目還是低調內斂?」

「你喜歡清爽的白酒還是濃郁苦澀的紅酒?」

諸如此類看似與香水無關的問題......

然後,透過客人的回答,香水專家挑選出適合這位客人調性的十幾款香水,一一請客人試聞,並仔細觀察客人的反應,從中挑選出來四款客人喜歡的香水味道。

最後,他們在客人身上擦上這四款香水,靜待一段時間後,請客人從中選出自己最中意的那一款。

在這過程中,客人已經瞭解:香水的味道應該是自身調性的延伸。它和我們個人的生活、個性、喜好息息相關。

屬於你的衣著風格,像香水一樣,也早已根植於你的內在。

正如噴在身上的香水,身上穿的衣服不應是隨意加諸在身上的。它應該讓你依然是你,是你的延伸。

我的一位客戶,在我們一起逛街採買衣服之後,她告訴我:妳為我挑選的衣服,竟然跟我最近的畫畫風格很相近!

這就是為什麼,無論我在為客戶進行「風格定位」,或者當他們為自己找尋風格時,我都會鼓勵他們:除了從外在條件(五官特質、個人色彩屬性、身型)診斷,也要與自己對話——瞭解自己的生活、工作、個性、喜好、習慣、自我期許,甚至過往的經驗、故事。我也會在對談過程中感受客戶的個人性格、氣質、調性——只有真正認識和瞭解,才能夠定位風格並規劃出每天都能自在穿著服飾單品,建立專屬的個人風格衣櫥。

真正的瞭解,才是找到答案的關鍵。也是衣服買回家後你會每天想穿,而不是試穿時好看、買回家後卻只能冰在衣櫃的原因。

為什麼自己買的衣服/別人告訴你好看的衣服,我們無法真正喜歡

客戶Y說:「我覺得我對於自己的風格非常模糊。可能是從來沒注意過自己適合什麼東西。也很少去嘗試,所以導致對於風格非常不了解。」

我:「妳的興趣是什麼?」

Y陷入思考,一下子沒能給我確切的答覆。於是我接著問:「妳擅長的事呢?」

Y說:「好像只是會考試。而且是因為小時候偶然一次考試還不錯,獲得父母的歡心。之後就不斷想要以此來討好爸媽以獲得他們的愛。現在還是有點迷茫,在各個方面還是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

我想到作家李欣頻在著作《人類木馬程式》中提到:

「在親子關係中,如果孩子『感到』沒有充分被愛,他就會開始扭曲自己的本性本然,開始揣測與思考怎樣才能讓父母(或是教養者,以下同成為父母)關愛他。若父母本身有『不自信、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木馬程式,那麼他們就會把焦慮、耽憂的頻率直接帶入親子關係中,這也就是所謂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木馬程式模組......也就是『期望』孩子比他們『更好』,這個『期望』就是框在孩子們身上的馬鞍、鞭策孩子的馬鞭,孩子得照著『期望』走,因為他們害怕會得不到父母的愛與生活照顧;倘若他們不願意照父母的要求做,親子之間就有數不盡的衝突......因為之前的生命時間都被『必須做什麼』佔滿了......這就是非常典型:高度控制的父母、教育很容易造成孩子『茫然模組』:無法自己做決定,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能做什麼?」

幸運的孩子經過自我療癒之旅找到自己:他們先是脫離了控制,然後花時間去探詢自己、重新找回自己。就像Y,雖然一開始沒能很快答覆我她的興趣是什麼,但在交談之間,她逐漸透露:自己長大後離開父母家自己住,找回自己的興趣和自由:跳舞、打拳、運動、決定穿出自己。她說:「從小,父母看到我打扮會說:『醜人多作怪』。但我現在覺得:在穿著上建立自信,可以幫助我堅定自己的立場。」

當我們學會肯定自己,讓自己自由發展、不受限制,我們就會自然而然「長出」自己的風格;而個人風格,則會衍生出衣著風格——由此衍生出來的衣著風格,會與你內在契合,像是第二層皮膚一樣自然、自在。

衣著風格與個人風格一致,便能內外呼應、相得益彰

我有一個橘色A4大小的包包,背著它出門時,常常獲得這樣的讚美:「妳的包包怎麼這麼好看!」一年多後還是有人說:「妳的包包好好看!是名牌嗎?」

在遇見我的這個包包之前,我心中早已有對於「想要的包包」的畫面:

它需要是裝得下筆電的、縱向型的、顏色適合我並且能夠百搭我平時服裝的、工作場合(例如到客戶家檢視衣櫥、陪同客戶採購時、上課時)可以使用但不會太過於「公事包風格」的、不要有明顯logo或品牌特徵的。

條件有些苛刻,所以尋尋覓覓了一年多,一直沒有找到心儀的。

當初我在Net-a-Porter網站上初次看到這個包時已然斷貨。實在喜愛,就上了品牌官網查。因為是丹麥的品牌,寄到台灣運費關稅皆不斐,從官網購買的價格甚至比初次在Net-a-Porter上看到時高了3000多台幣。

但是對我而言,這個包對我的價值:讓我工作時有一個相宜得體的工具、讓我個人風格更完整、更有自信(不會因為帶著一個太小不適容納或不夠專業不夠風格的包而感到彆扭)——這已然勝過「價格」這個唯一的「缺點」。

我幾乎沒有任何猶豫就下了單。

如今這個包包伴我將近2年,到現在還是像第一天一樣喜愛它、珍惜它。它陪伴我見了好多客戶、完成很多工作,是我工作不可或缺的助手,也讓我獲得很多讚美。

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去年12月,我到一位客戶家中檢視衣櫥,客戶說:「老師,妳的包包我好喜歡。簡約,又有個性;有氣場,但又親切;然後有一種溫暖的感覺。它好像妳!」

我好感動,我忽然明白為什麼我這樣愛它。

因為它就是我啊!因為它就是我,所以我背著它,才會覺得這麼舒服、這麼自在。

衣著與個人本身,內外一致,便能相得益彰。

正如Coco Chanel曾經諄諄教誨:「使用香氛應當人同此香,香同此人。」

透過衣服,讓自己自由

流行易逝,風格永存。在時尚快速發展的過去100多年來,時間淬煉留下了一些經典,提供我們景仰和借鑑:

30s的瑪琳黛德麗——中性風,是強勢男人味和魅惑女人味的結合

50s的瑪麗蓮夢露——夢露風,是性感與純真的結合

50s的奧黛麗赫本——赫本風,是優雅與純真的結合

50s的葛蕾絲凱莉——凱莉風,是高貴知性與優雅的結合

50s的碧姬芭杜——碧姬風,是性感與自由的結合

60s的Jane Birkin——鉑金風,是自由奔放的法式代表

70s的Twiggy——Twiggy風,是青春活力的代表

與你有共鳴的圖片,藏著妳對自己的期許。這些經典的女性代表中,哪些吸引了你?什麼樣的造型吸引妳?這個過程讓妳發現隱藏在妳內心的渴望、亦是你風格的線索。

風格,是階段性的

個人風格不會一成不變。一生中可能經歷不同風格:大學時期經歷一種風格;剛出社會經歷一種風格;30、40、50歲——每一個階段都會因為心境的改變而變化風格。

我的一位客戶CY,在我剛認識她時,她是屬於追隨流行的「戲劇風格」,當時她剛剛大學畢業,每個月都買新衣服;後來,她嚮往比較精簡的質感衣櫥,於是衣櫥裡多了基本款,衣服單品可以互相穿搭,讓她不需要頻繁購買,而是買的少但更精緻;慢慢的,她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歐美那種自信而又有個性的感覺,於是她的衣櫥在基本款的基礎上,又多了一些材質好、有設計感的單品。在四年間,CY的風格,經歷了從戲劇浮誇風,到簡約風,到歐美個性風的轉變。

風格會自然而然的跟隨人生不同階段的需求和心境而改變。探索風格,就是探索自己。是非常有趣的旅程。

風格,是一種選擇

儘管在同一時期,我們也都會有不同的面向:偶爾會有優雅莊重的一面......偶爾會有輕鬆自然的一面......偶爾會有浪漫性感的一面......因此我們不會只有優雅風格、或只有自然風格,或只有浪漫風格......我們會有「不同風格的混搭」,由此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個人風格。

影星舒淇曾說:「每個角色都有一部分的我,我很相信每個人都有多重性格......在電影裡的樣子,就是從內心裡面挖出那個性格......不需要刻意,演喜劇時表現出誇張搞笑的一面,是有趣的自己,演武俠電影表現出嚴肅的一面,是內心孤獨的自己。」

妳想展現妳的哪一面或哪些面呢?這是我們可以自由選擇的事。

美國心理學博士Jennifer Baumgartne在《一眼看穿妳》中揭示:「當你知道自己是誰......真正知道自己是誰......穿衣就變得相當簡單了......穿上可以反映全部內在感受的衣服時,她感覺最棒。」

關鍵在於:讓自己自由,有自由才會擁有迷人的風格。

我是誰:發現真實的自己(重新自我定位)

心理學博士Jennifer Baumgartne在《一眼看穿妳》中要求個案「拿出妳以前的相簿、畢業冊、剪貼簿。讓我看看你以前是誰。」

在以前的相簿、畢業冊、剪貼簿當中尋找時,個案想起了以前的自己——「她曾經很喜歡到海邊去,也喜歡室內設計,她也曾經會臨時起意,背起背包到巴黎、米蘭、阿根廷旅行,然後帶回一盒和當地的時髦物品。這些興趣都跟照片一樣被埋起來,遭到遺忘。」

你是誰?透過檢視自己的物品(相簿、衣櫥、其他),或者檢視每日生活(行事曆、社群媒體,看看什麼活動讓你發自內心感到愉悅),也是「發現(找回)自己」的手段之一。

《一眼看穿妳》的一個故事生動的說明了這個概念:

「人類並不是單向度的生物。為人妻、為人母只不過是某些女人身分中的一個組成成分。不幸的是,許多人選擇忽略自我的其他面向,將他們打發到自我的陰暗角落。自我的這些部分變這樣一是活得不到充分發展。

為了讓潔米(個案)可以用360度的角度觀看她自己,我們一部分的工作便是讓她重新接觸以前的活動跟熱愛的事物。她不只是妻子與母親,她也是姐妹、女兒、朋友、賣弄風情的人、喜歡在海邊散步的人、旅人、看星星的人、夢想家。過去這幾年來,隨著她失去自己的這些部分,她的衣櫥也跟進。原本充滿女人味的柔和衣櫥變成無性的媽咪衣櫥。

隨著潔米慢慢找回她以為已經失去的自己,她也開始厭倦圓孔銅扣、瘋狂的棉被圖案,以及花果形狀的鈕扣。這些東西對她不再有意義。潔米彷彿穿著另一個角色的戲服,然而她的人卻不符合她的服裝。在經過內部改造之後,潔米可以找到吸引「新」潔米的衣服了,新潔米是舊潔米與新情況天衣無縫的組合。

舊的潔米想要性感與充滿女人味的衣服,可是她的新處境要求她的服裝必須適合參加家長會與足球賽。舊潔米想要穿絲質布料,可是新潔米需要不用費心保養的衣服。舊潔米很瘦,肚子很平,新潔米則是結實多了,而且產後有點肚皮鬆垮。一起逛街時,我們試著找出兩個潔米的折衷。

我們尋找可以讓她身材線條看起來苗條、俐落的衣服,再用柔和的色彩加以補償,以增加女人味。接著我們達成一項協議:有標誌的運動衣與大學T-shirt只能在球賽日穿。取而代之的是船領上衣以及可洗的絲綢襯衫。她那些繡著動物圖案的彩色燈心絨褲以及木屐鞋換成了出錯也沒太大關係的寬鬆長褲,以及厚實的木製坡型鞋。經歷過改變生活的造型轉變後,潔米現在不只是媽咪,而是辣媽!」

這讓我想到我的一位客戶E。來找我諮詢的那天,E說:「我衣服量過多,希望可以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讓自己更自在自信。 」

E告訴我:「每次去專櫃試衣服,櫃姐都會幫我搭配好一套,我就會把這一整套新的買下來。但新買的衣服和舊衣服總是無法互相搭配,我的衣服就這樣越積越多。」

E希望未來可以不要再這樣下去。因為剛剛有了小孩,她的時間也需要更加有效被利用。她希望精簡、希望每件衣服可以一衣多搭。

打開E的衣櫥,裡面充滿了碎花裙、寬鬆的罩衫、T-shirt、冬季大衣、厚上衣。種類不算太多,但款式重複性比較高。

一開始,我們只是先篩選出不符合E個人色彩的顏色、不能修飾身型的款式。慢慢的,我們發現,E所擁有的服裝趨近於年輕化,一看,果然大多是少女品牌的衣服。

當時E35歲,她告訴我:「我嚮往優雅知性、有一點點女人味的風格。 」

這個期許,與衣櫥現況,產生了落差,也是目前E的風格與自己理想風格的差距。

我很欣喜看到這一點,因為發現了差距所在,正是我能幫助E的地方。

衣櫥檢視結束,經過幾星期的沈澱之後,,E告訴我:「有了小孩後,身型改變,好多衣服都不適合了。年齡和人生階段改變,和過去的衣服風格已經對不起來了,之後重回職場,我需要大人風,但因為要帶小孩,也需要舒適的服裝,該怎麼辦呢? 」

E很棒,又經過了一段時間,她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我希望打造符合35歲的穿搭,50%休閒、50%優雅——方便遛小孩、上班也通用的服裝。服裝上,不希望有太多多餘的裝飾——小孩會抓會扯;希望多一些下半身顯瘦、遮腰腹的褲子;配件上,目前多是好走的運動鞋,希望陪購時能找到舒適合腳又時髦好搭的。 」

一起逛街的那天,我們試著找出遛小孩的E和英文老師E的折衷:我們尋找天然棉麻材質的合身(不貼身也不寬鬆)上衣,搭配棉質的直筒褲和直筒裙/傘裙,讓E看起來身型苗條且俐落,用玫瑰粉色、柔和駝色、天藍色和垂墜的上衣材質加以點綴,以增加優雅的女人味;接著我們找到了一雙舒適但不過於運動風的皮質休閒鞋。更重要的是,每件衣服都舒服又顯瘦,方便遛小孩又符合老師的工作型態。在把全部衣服搭配起來的那天,E整個人鮮活了起來,甚至成了時尚雜誌的編輯,指導我說:「選這張照片!這張跟前一張表情不一樣。」她現在不是自己口中「生了小孩就變黃臉婆」的媽媽,她現在穿著符合內在感受的衣服,她感覺很棒。

另一位同樣身為媽媽的客戶C,當我詢問她為何想要改造自己的衣櫥和風格時,她告訴我:「我會問問自己:想要給小孩什麼?想要她變成什麼樣?我的答案是:希望她可以多愛自己。從自己開始,才有能力照顧更多。」

我們一起逛街時,發現:當她穿上自由時髦的法式風格,是最舒服、最自在、最像自己的。

C讓我想到我曾經在巴黎街頭遇見的一個典型巴黎女人:穿著淺粽色短毛皮外套、搭配深藍牛仔鉛筆褲、黑色短靴,背著白色帆布包、隨性的及肩自然捲髮,推著嬰兒車仍然美麗自信並充滿魅力。 無疑她是愛自己(愛小孩)、把自己(和小孩)都照顧的很好的絕佳代表。

輪到你了

你想要自己成為什麼人?穿上符合心中理想角色的「戲服」,就已經進入一半角色。

我們自己才是風格的決定者。我們身上的衣服要有一種引導的作用,帶領我們回到我們的獨一無二,從而,找到自己。